我称他是陇川古树茶第一人,前无古人,后倚万古山河,又有俊朗后生。
才见刀宏,我就被他腰间的银柄彩带长刀所吸引,寒暄之余,借问宝刀。刀宏笑称:“这就是传说中的景颇刀,是我们景颇人的随身之物,俗话讲:‘男人不会耍刀,出不了远门。’”
▲ 与陇川古树茶第一人刀宏兄合影
我们从梁河的清晨出发。沿着盘缠于山水之间的公路,以及幽谷中鸟鸣清脆的方向,行至陇川。
作为寻找“德宏味”的重要据地,陇川县位于滇西南中缅边境,东邻芒市,南通瑞丽,北抵梁河、盈江,西接异国山水,地处东经97°39〞~98°17〞,北纬24°08〞~ 24°39〞之间,高黎贡山余脉纵贯全境,海拔区间780-2619m,山峦、河谷、坝子相间分布,断裂纵横,山美水长。
陇川县辖五乡四镇一国营农场,平均森林覆盖率极高,森野之内,古树茶群落,生态佳良,土壤肥沃,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热量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四季不殊。
高山之上,常年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塑造着陇川县古树茶的自然原初、原味的品质。
11月初的陇川,沿线山区密林,散发着高秋的气韵,这种韵味伴随着海拔的升高愈加浓郁。似乎孕育着陇川古树茶作为“德宏味”的某种独立韵味与意境。
在刀宏的引领下,我们穿过一段缓坡,来到小岭干古茶园,这片茶园像绵羊群依附在短坡之上,高高矮矮,错落于青岗的背面,一眼望去,茶林丛生,稀疏绕姿,其间蔓草野蕨杂生,整片茶林处于纯放养状态,虽茶林野卉杂陈,但足见生态斐然,欣欣可探。
穿行于古茶林之间,向小岭干背山劲直下行,临幸泥土,空气生津,下行之路急滑多险,颇具生活哲理。对茶的期待和怀疑被一株株闯入视线的古茶树所击破,这些百余年的古茶树,在秋阳残露中安道飒爽,自由光合,怅然呼吸。情景所至,生动诱人,林幽香而暗发,虫鸟交弹,心旷神怡。
茶园之内,一些大龄茶树错落安生。其树型偏大者,根深叶茂,茶叶光滑肥硕,盎然接受着深层土壤有机矿物质的滋养。我随刀宏仁兄徜徉其中,大自然的气息扑鼻涌来,泥土、鲜叶、野卉蔓草之味扑鼻而来。闭目吸吮,放养型茶树散发的清香,别具风韵。
入山愈深,思想的光辉越来越盛。在茶林与原始深林交汇地带,我们终于目睹、亲近了几百年古茶树,众人目击佳树,欣喜若狂,神思欢颜,举目撼容。而这些古茶树及茶园四处毫不保留地展示着自然、生态的珍贵,昭示着“德宏味”普洱茶无限的光明和未来。
回巡途中,刀宏介绍说,他爱故乡,爱故乡的茶,所以对故乡的茶况研究颇多。他说,陇川县共有古茶树居群6个,其中,野生型古茶树居群4个,分布于王子树星火山、城子镇邦湾仙鹅抱蛋、护国乡野油坝、景罕镇曼面山;培植型古茶园2个,分布于景罕镇曼面山、王子树邦东。全县拥有2.1万亩古树茶群,约21.18万株。野生型单株及群状古茶树居群主要分布于护国乡、王子树、清平乡、景罕镇,其中,王子树、景罕镇以栽培型古茶树很有特色。
由话音足知,陇川县古茶树资源尤其丰富。越来越多的茶人早已充分认识德宏茶区各大古茶山的价值和加强对古茶树资源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事业机构已在全面开展切实加强古茶园、古茶树保护的工作。试图挖掘德宏州普洱茶文化内涵,合理开发利用古茶山的旅游资源。
走出小岭干茶园,趁着晨光未泯,带着欣喜和期待,我们开赴护国乡边河村茶叶基地参观。车辆在立有示范基地标示的路边停靠,我们随刀宏引导爬上山头。整座山头,间隙性布满台地茶改良的乔木大叶种茶。这些改良后的乔木大叶种茶园,正在艳阳、沃土的滋养和呵护下茁壮成长,欣欣向荣。
刀宏介绍称:“陇川县很多茶产地都是普洱茶完全的净土,目前仍然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我们陇川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林茶产业,敢为人先。正在进行全面的台地茶改良,我们希望进一步将现有的台地茶改良为乔木茶,向全面的原生态发展,不用任何农药化肥,甚至杜绝使用有机肥,全面长时间放养,让天然养分对改良后的乔木茶进行自然净化、除味。”
如同眼前所见,台地茶改良为乔木茶,注重把关生态状况,必定是未来茶业发展的主流。只有改良茶的品质,茶本身乃至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才能生生不息。
我的安徽老乡胡适之先生曰:“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德宏味”的出世并非子虚乌有,它的造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科学检测支持。陇川古树茶身为“德宏韵”的重要一味,绝非信口开河,而是天道自然使然,是人民的选择,更是茶品本质的体现。
陇川寻茶的路途足够辛苦。但正是因为路远多艰,才知茶的弥珍;也正是因为执念不死,才懂了茶的韵味。问茶路上,那纷纷一地的往事,令我情思欣然、悦然,令我陶然、陶醉。
正如哲学家萨特说:“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我提德宏味的构建,就是要持以包容的情怀,“立心于天地,立命于生民”,将德宏味推广于世,让天下爱茶之人接受它,共享它,美美与共。